歷史遺留問題制約發展,黃驊“試水”環衛“花錢買服務”機械作業承擔“大頭兒”,環衛工人的任務不再是拿著掃帚“掃大街”“市場化不是‘一推了之’,而是專心當好‘裁判員’”
  本報駐滄州記者李家偉 文/圖
  一座城市的文明、一座城市裡人們生活質量的高低並非僅僅由鋼筋水泥來體現。城市環境的整潔、舒適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考量“指標”。那麼,在既有的環衛格局已經明顯不適應時代的發展,尤其是與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生活水準要求不相適應時,作為一個縣級市,如何破解這一難題?日前,記者來到黃驊市,就該市“試水”環衛工作“花錢買服務”,把“掃帚”交給市場的作法進行了深入採訪。新的思念帶來新的變化,更可喜的是,黃驊還在此基礎之上試點“城鄉環衛一體化”,力圖用三年時間讓廣大農民也能享受到“城市裡的環衛服務”。
  不變不行:“迎檢式”環衛該退出了
  “說句難聽點兒的話,原先的環衛已經成了‘迎檢式’環衛,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了”,說這話的,是黃驊市環衛局的一位副局長。
  說起為什麼要改革管理機制,實行“花錢買服務”,這位副局長直言不諱:“已經到了不改不行、不變不行的時候了。”
  據介紹,近些年來,城市功能逐步完善,人民群眾對城市環境衛生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在這種情況下,政府對關係民生的環衛工作越來越重視,財政投入也逐年增加。但是,仍舊有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在嚴重制約著環衛工作的發展。拿黃驊來說,設施設備“主要靠‘掃帚’”,一把“掃帚”成了環衛工人的“標準配置”。機械裝備保有量低、設備老化,如果單靠政府“輸血”顯然“遠水解不了近渴”。
  另外,環衛工人的平均年齡嚴重偏大,“你猜最大的多少歲?”在記者猶豫著報出一個數字後,這位副局長說出了答案:“78歲。你能想到嗎?”
  此外,當地垃圾收集設施多為地下或地上垃圾箱,清運車輛多為未密閉的拖拉機,各機關單位、有物業的小區生活垃圾自行清運,經常出現清運不及時、清理不徹底、運輸途中拋灑滴漏、隨意傾倒等現象,造成“二次污染”。
  “硬件”不行,“軟件”也是難題一大堆。當時城區道路清掃保潔實行分片承包制,由承包人負責雇用環衛工人進行清掃保潔。這些承包人均無相關資質,清掃質量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,遠沒有達到市場化的需求。用一位環衛工人蔡大爺的話說,那就是“吃大鍋飯”,乾多乾少一個樣。
  用活市場之手,“花錢買服務”
  出路很快就找到了:市場化。
  黃驊市環衛局局長張冠峰說,黃驊市環衛局領導班子赴多地考察學習,各地的實踐證明,環衛市場化改革打破了環衛部門原來“既當運動員,又當裁判員”的“管乾一體”模式,改變了過去“政府花錢養人,乾好乾壞一個樣”的現象。環衛部門從原來組織、實施、考核環衛作業,轉變為單純的監督管理,極大提升了城市環衛作業質量。
  為此,黃驊市將城區環衛作業劃分為道路清掃保潔、生活垃圾清運、公廁管理維護三大塊,全部面向市場公開招標,選擇具有一定經營規模、較強經濟實力和相關資質要求的專業環衛公司,承擔日常的環衛作業任務,率先在滄州實現了市場化運作,為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提供有益的探索。
  6月15日上午,記者在黃驊一家環衛工程公司的停車場里看到,一輛輛專業的車輛排列整齊。公司項目經理付國治介紹說,這些車有大型垃圾壓縮清運車、中型垃圾側裝車、小型垃圾側裝車,還有道路清掃車、灑水車、高壓清洗車……一共19輛。他們公司負責黃驊市區一半的清掃任務和全部的垃圾清運任務,從4月1日開始清運,6月1日開始清掃保潔,現在有工人190人,全部上了“四險”,工資最高的是司機,有的能拿到3000元,普通的環衛工人現在的任務已經不再是拿著一把掃帚“掃大街”了,因為機械作業承擔了“大頭兒”,他們現在的任務是騎著電動車“撿拾”,起到一種“查漏補缺”的作用。
  而在黃驊市另一家環衛工程公司的停車場里,從單輛的電動車到電動三輪車、電動小型清掃車再到停在外面的大型作業車輛,無不體現著一種“專業”精神。工作人員指著其中的一臺機器告訴記者,這是鼓風機,“一臺可以頂10個工人”,是進口產品,主要用於凌晨時分在繁華路段的作業。
  黃驊市環衛局副局長林浩說,市場化改革之後,在不增加財政投資的前提下,由保潔公司一次性投資配備足量的車輛,道路清掃車由原先的4輛增加到17輛,原來道路機械化清掃率僅為18%,現在達到了70%以上。壓縮式垃圾運輸車由原先的2輛增加到了15輛,還配備了道路沖洗車、灑水車等設施,“一次性投入達到之前5年的總和”。生活垃圾清運全部實現機械化、密閉化運輸,徹底解決了垃圾清運過程中“二次污染”問題。而工人平均年齡由原先的66歲降到了59歲,普遍推行績效工資制。
  “果皮箱沒擦乾凈要扣分”
  “市場化不是‘一推了之’,而是集中精力加強監管,專心當好‘裁判員’”,黃驊市環衛局有關負責人說。
  為了保障市場化後保潔質量的提升,黃驊市環衛部門建立了完善的績效考核制度,先後出台了《道路清掃保潔作業標準》、《生活垃圾清運管理標準》等20餘項作業標準和規章,使得環衛工作市場培育、行業管理、質量監督均走上規範化軌道。“果皮箱沒擦乾凈、街道保潔次數不夠、垃圾箱未及時清理,都要扣除相應的分值”,黃驊市環衛局質檢科科長張樹森說,“這一套考核標準很嚴格,在確保環衛工人工資、管理成本的基礎上,根據企業得多少分來決定拿多少錢”。
  此外,黃驊還實行了末位淘汰制度,打破了“一包到底”的格局,實行月考制度,根據監管和考核情況,連續3個月不合格將取消合同。年終進行綜合考核,考核合格的企業將自動進入第二年合同,形成了“能進能出”的新局面。
  張樹森說,環衛工作市場化以後,他們不再實施環衛作業,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監督與檢查上,管理效率明顯提升。而環衛工人蔡大爺也告訴記者:“我現在屬於環衛公司管理了,清掃不乾凈要扣工資,掃得乾凈了有獎金,所以大家都鉚足了勁兒乾,遲到早退坐崗聊天什麼的,再也沒有了。”
  6月15日上午,在黃驊市一個小區里,一輛垃圾清運車正在清運垃圾。記者看到,工作人員將垃圾桶與車上的機械裝置“對接”,機械臂自動舉起,把垃圾倒入車內。整個過程高效、清潔。居民劉先生說,原先小區里用的是垃圾池,“湯湯水水的”,遠不如現在乾凈。而居民宋阿姨也深有感觸地說,原先垃圾池子連蓋兒都沒有,用拖拉機運送,用鐵鍬裝車,現在比那時要乾凈多了。
  6個試點探索“城鄉環衛一體化”
  更令人值得欣喜的是,黃驊市在實行環衛市場化的同時,也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到了“城鄉環衛一體化”上,已經在全市確立了6個片區作為試點。
  6月15日中午,記者來到黃驊市滕莊子鄉北王蔓村時,村上正在整修道路兩旁的排水溝,村裡的小廣場也在硬化地面、安裝大燈,地上還放著沒有全部安裝完畢的健身器材。村黨支部書記李金澤說,他們村是今年4月1日開始納入黃驊“城鄉一體化”試點的,村上佈置了60個垃圾桶,招收了6名環衛工人,“工資政府給拿”,還劃定了幾處柴草集中堆放點。經過這樣一番治理,整個村莊的面貌為之一新。
  黃驊市環衛局副局長張寶榮說,黃驊市“環衛城鄉一體化”就是為了讓農民也能享受到“城市待遇”,按照集中整治、綜合驗收、全面托管的程序,先在試點社區和村莊進行了大規模的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行動,然後由環衛部門驗收,驗收合格後納入城鄉一體化托管範疇,並簽訂托管協議。按照每10—15戶配置1個垃圾桶的標準配備垃圾桶,按照每100戶1名保潔員的標準配備保潔力量,並且明確規定保潔員每天在崗時間不少於4小時。
  接下來黃驊市計劃利用三年時間逐步推開,讓更多農民享受到優質的環衛服務。而此時,擺在當地環衛部門領導面前的另一根“硬骨頭”就是如何廣泛宣傳教育,喚起人們的公德意識、環保意識。張寶榮說,他曾經看見一個開著高檔轎車的人從車窗里扔出垃圾,也看到過一位婦女從車上特意走下來將垃圾扔進路邊的垃圾桶。這對比鮮明的畫面讓他印象深刻。他說,有尊嚴的生活當然包括很多方面,但可以肯定的是,如果生活在一個垃圾遍地、蒼蠅滿天飛的環境里,那樣的生活肯定稱不上“有尊嚴”。而在充分發揮了市場化的作用之後,如何最大限度喚起公眾的文明意識,讓二者相得益彰,則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另一個“題目”。
  (原標題:把“掃帚”交給市場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n25gnboh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